星空平台:2023-12-01浏览: 次作者:葛 鹏来源:智汇盐城
返回列表盐都区郭猛镇,唐刘河与蟒蛇河交汇处,水网密布,芦荡青森。这是抗战时期威震敌胆的新四军“老虎团”政委郭猛牺牲的地方。
郭猛,1913年2月18日出生于吉水县富滩乡垂裕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1923年冬天,郭猛的堂叔郭烈银在垂裕村开办了一所私塾。郭猛的父母省吃俭用,挤出了几斗稻谷作学费,将10岁的长子郭猛送进私塾读书。“郭猛勤学好问,兴趣广泛,不仅各门功课成绩好,还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后来,随着3个弟弟和1个妹妹的出生,郭猛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13岁的郭猛被迫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母劳动。
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刚满14岁的郭猛,稚嫩的肩上便负起了成人的重担,光着脚丫到一家运输船上当了帮工。撑船、拉纤,不论烈日炎夏,还是冰雪寒冬,常年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地往返于水南、吉安之间。
闯荡码头的经历,开阔了郭猛的眼界,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亲身体验到一年四季辛苦劳作仍然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他也亲眼目睹了不劳而获、花天酒地,穿着绫罗绸缎,住着高楼大厦的土豪劣绅的腐败生活。这一切情景强烈地撞击着郭猛幼小的心灵,他渴望改变这不公平的世道,让劳苦大众都能过上好日子。
1929年,在中共地下党员郭真等人的领导之下,工农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郭猛的家乡燃烧起来。小小年纪的郭猛表现十分活跃,他组织了垂裕村儿童团,领导少年儿童们自制木枪和长矛,进行军事训练,张贴宣传标语,站岗放哨巡逻。几十个少年儿童,在他这个小头头的领导下,把富滩乡的斗争搞得轰轰烈烈。这年冬天,刚满16岁的郭猛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2月,郭猛带着本村5名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属于红四军序列。参加工农红军后,有点文化水平的郭猛不怕苦不怕累,作战机智勇敢,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不久就被提拔为连指导员。1933年6月,红一军团遵照上级指示,取消军一级编制,编成三个师:第1师、第2师、第3师,年仅20岁的郭猛被任命为第二师第六团政治委员。
1934年4月,郭猛率部参加著名的广昌保卫战,不幸中弹负伤,导致右手残疾。受伤后的郭猛,被党组织转移到青原山,住进红一方面军卫生部总医院休养。不久后,郭猛被任命为该医院的政治委员兼党总支书记。同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根据上级指示,郭猛率领100余名伤病员留在苏区,后转移到湘赣边界九龙山、武功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苏区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一大批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敌人逮捕和杀害。身处大山之中的郭猛等人,一方面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另一方面得不到革命群众的支援帮助,日常生活越来越困难。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郭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顽强斗志,率领伤病员们与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尽管生活极端困难,郭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丝毫没有减弱。他带头吃苦涩难咽的野菜,并将之调侃为好吃的山珍野味。为了调动战士们的情绪,他教大家唱革命歌曲,给大家讲革命故事。据其战友彭寿生同志回忆,“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他是我的政委,又是我的启蒙老师。不论在战斗间隙,还是在军训或整休时,稍有空闲,他自己放弃休息,给我们这些从没进过学校大门的战士上课,教我们读书,手把手地教我们写字,讲解历史和毛主席早期的战略战术与军事著作。他的谆谆教导和启发,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郭猛熟悉游击战术,善于主动出击,绝不坐以待毙。他曾在一个排敌军的眼皮底下,抓住了一个作恶多端的大地主,获得了油盐、粮食、布匹等物资,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郭猛党性观念强、政治觉悟高,虽然身有残疾,却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拒绝接受特殊照顾。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大家给他多留一点,他从不接受。不仅如此,他还具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将打土豪获得的一批金条、银元和钞票亲手包扎好,派班长彭寿生、战士刘金穿过敌人防守严密的封锁线,翻山越岭送到赣南游击队,支持省委和兄弟部队,而自己领导的三大队宁愿过着艰苦的生活。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同年10月,郭猛被任命为中共吉安中心县委书记,不久又兼任新四军吉安通讯处主任。任职期间,郭猛工作积极认真,几次三番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终于成功使吉安监狱里的100多名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获释。
1938年4月,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副团长的郭猛参加了新四军先遣支队,随司令员粟裕同志挺进苏南敌后。同年6月17日,他参加了著名的韦岗伏击战,取得了新四军江南第一战的胜利,狠狠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7月10日,他指挥第二团第二营在南京至句容县的新塘镇附近设下埋伏,伏击从南京开来的日军车队。在地方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新四军击毁日军汽车2辆,毙伤日军40余人,自己则无一伤亡。8月12日,郭猛参与指挥夜袭句容县城的战斗。这次战斗,新四军攻入句容县城,毙伤日军40余人,解放被关押群众100余人,造成一定的国际影响,英国路透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1940年10月,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第2团政委的郭猛,与团长段焕竞一起,指挥所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在攻打姜堰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率先攻进顽军旅部,活捉旅长张少华。随后与兄弟部队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全歼顽军1000余人,解放了姜堰,为黄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1年2月,郭猛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2旅第4团,郭猛继续担任团政委一职,团长一职则由皖南事变幸存者、原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担任。奉上级命令,郭猛和刘别生率部进入盐城、阜宁地区,帮助地方进行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建设,帮助群众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团结民众共同抗日。第四团转战于盐城、兴化一带地区,打日寇、灭顽军、反扫荡,军纪严明、屡战屡胜,被当地老百姓赞誉为“老虎团”。像老虎一样的第四团,使敌人闻风丧胆,使群众安居乐业,在盐阜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
1941年12月29日,郭猛率部反扫荡,沉痛打击前往老吴舍、徐马庄、李梅庄、三九舍的日伪军,在唐刘河畔遭遇赶来增援的驻龙冈敌军。战斗中在唐刘河西舍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的郭猛,不幸中弹负伤,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郭猛同志一生转战大江南北,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先后负伤6次之多,在全团干部、战士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牺牲,令第4团的指战员们悲痛不已,他们含泪将他们的好政委安葬于一片梨树林里。为了纪念血洒盐阜大地的郭猛烈士,中共盐城县委将烈士牺牲之地护东乡改名为郭猛乡,也就是现在的郭猛镇。1962年4月,盐城县专门修建了郭猛烈士陵园。